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的区域活动
作者:毕靖雅  文章来源:聋康网  点击数 535  更新时间:2013/7/29 17:49:52  文章录入:毛毛虫

 

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中,集体活动和个别化指导长期以来在听障儿童的一日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康复教师们也积累了丰富的集体活动和个别化指导的教学经验。随着听障儿童康复领域教育改革的提出,人们在关注听障儿童“听”和“说”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社会性、认知、沟通等能力的发展对听障儿童全面康复的意义之所在。

开展区域活动的提议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界也就应运而生。听障儿童首先是一名幼儿。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到: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那么,什么是区域活动呢?所谓区域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互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开展区域活动的意义

第一,区域活动满足听障儿童的个别化需求。为听障儿童提供更多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进行活动的机会。

区域活动主要是听障儿童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游戏。它不像集体活动、个别化指导那样是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在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中,人们往往很关注他们的特殊性,而忽略了他们首先是幼儿,也需要有个性发展空间这一基本问题。在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中增加了区域活动,听障儿童就能够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游戏内容,并通过操作、摆弄材料来感知和获取知识。

第二,区域活动使听障儿童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听障儿童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愉快地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习。

游戏是所有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听障儿童日常康复的内容涉及听觉、言语、语言、认知、沟通多个不同领域。繁重的康复任务给听障儿童及其家长以无形的压力,听障儿童更多的是在成人的掌控下不断地学习再学习。区域活动则可以给听障儿童提供一个相对没有压力的环境,他们可以在这个环境中尽情地释放和玩乐。

第三,区域活动增进听障儿童同伴之间的了解。为听障儿童提供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听障儿童康复学习中,以成人的“教”为主,往往缺少实践练习的机会。听障儿童可以学会说很多话,会背诵很多首儿歌,但是,他们更多是与成人互动交流,事实上这种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和交流,因为大多时候听障儿童都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指令和安排。所以听障儿童明显的缺少同伴交往和同伴关注,区域活动的开展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第四,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互补。听障儿童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弥补集体活动中互动及实践少的缺憾。

集体活动要求听障儿童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这样的学习,解决的是一般共性的问题,而无法真正满足每一个听障儿童的学习需求。区域活动就可以很好的作为集体活动的延伸来继续发挥教育的功能和意义。例如:中班的科学活动“沉”与“浮”,一节集体活动中的体验还远不够满足听障儿童学习的需要,他们需要用不同的材料反复尝试和验证,进而得出结论和判断,那么在中班的区域活动设置中开放科学区并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五,区域活动是对日常教学活动的一种评估和检验。会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疏漏。听障儿童跟随教师学习知识,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定不可能面面俱到,总会有涉及不到的方面和内容。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可以很好地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对已有的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如何开展听障儿童区域教学活动

首先,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

要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能够给听障儿童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并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让他们在教师创设的有意义的环境中进行自我操作和探索,丰富知识经验和感受,从而推动个体全面康复的进程。

其次,区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1.区域活动的设计。所谓区域活动的设计,就是根据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课程目标来创设活动区、选择和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以及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活动等问题。通常,小班年龄段多开放娃娃家、建构区、美工区;中班年龄段在此基础上可以增加角色扮演区、阅读区等;大班年龄段则可以适当开发科学区等。事实上,各年龄段开放区域的选择还应视听障儿童的具体情况而定。

设定恰当的区域活动目标,做好与集体活动教学目标的衔接。区域活动中教师可在保证听障儿童自由活动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并加以适当的引导。教师应依据本班听障儿童的生理年龄、听觉年龄、语言水平等设定区域活动的目标。以小班为例:初入园,听障儿童的听觉习惯、语言基础等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此时的目标应锁定在:喜欢参与区域活动,初步建立交往意识,会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等。

2.区域活动中活动材料的投放。活动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其本身的特点和特性往往能决定听障儿童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哪些方面能力能够得到发展。事实上,同样的一种材料,放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玩法,会显现出不同的教育价值来,诸如积木。把积木放在建构区,单个儿童通过搭建拼摆,可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表征能力,多个儿童共同游戏,可以发展与人合沟通的能力;把积木放在操作区,可以认识基本形状,通过比较大小、薄厚、长短等认识事物的基本物理属性等。

另外,与阶段性的区域活动目标相对应,区域活动中的材料也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小班操作区中的串珠材料,珠子和绳子应该孩子随着年龄和能力的增长而调整大小和粗细。

3.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这种指导不是指示和指令,不是检查和测验,而是更好地观察听障儿童与材料、与同伴互动的情况,并适时的与他们互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

这种指导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过渡阶段,二是自主阶段。

在过渡阶段,听障儿童往往对区域活动缺乏认识,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时,老师可以这样指导:

1.先讲解,再引导。活动区逐一开放,教师先带领儿童认识活动区、介绍活动区中的各种材料,以小班娃娃家为例,教师介绍:这是小床,床上有被子、枕头。这是娃娃,娃娃穿着裙子……教师可以使用集体活动中正在学习使用的句型句式进行讲解,如:这是……。有……有……还有……。接着,教师扮演妈妈,在娃娃家中抱娃娃,给娃娃穿衣服,为娃娃喝奶等等,请儿童在一旁观看。

2.同伴的示范。教师请一到两名语言发展较好的儿童示范。并带领其他儿童一起活动。初期,大家都等待老师分配角色,然后再玩。经过几次尝试以后,语言发展较好的儿童就会学着老师的样子来分配角色,如:XX,你是(当)爸爸,XX,你是(当)妈妈,我是医生……

3.随时帮助和指导。听障儿童因受听觉和语言发展的影响,与健听儿童相比缺少了一些生活化的语言以及活动中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初期会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儿童各自抱着娃娃玩,也很少使用语言。这时候,教师作为引导者就要参与其中,尝试用引导性的问话或者语言与儿童交流,例如:娃娃好冷啊,怎么办?娃娃肚子饿了,我们一起喂他喝奶吧……

总之,在开展区域活动的初期教师要多指导、多引导、多帮助,让儿童尽快熟悉和融入其中。与此同时,也要适当讲解区域活动的规则和流程。比如,拿卡进区,收放好玩具再离区等。

在自主阶段,听障儿童基本上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进行活动了。此时,教师的指导重点应放在观察和评估两个方面。
观察中,教师可以了解听障儿童的活动情况,也可以通过儿童的活动反思区域设置的合理性、材料投放的适宜性等问题。

评估中,教师能够了解听障儿童在自主、宽松环境下的个体发展水平。在活动区中,教师可以评估出儿童理解性语言、表达性语言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在自发的自主性语言中言语清晰度的稳定性等。这些通过观察和评估得到的数据、结果无疑是制定下一阶段区域活动目标的依据,同时也为集体活动、个别化指导等内容的设定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最后,区域活动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区域活动中所提供的所有材料都要安全、卫生;随时提醒参与活动的儿童遵守活动规则,包括行为规则和使用材料的规则;出现问题时尽量给时间和机会让儿童自己去解决和处理,教师少包办代替;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对听障儿童康复的意义所在,避免区域活动成为“摆设”。

给听障儿童提供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同时适当的把集体活动或者说主题活动的学习目标巧妙地融入其中。甚至可以说,有心的教师会在区域活动中“发掘”即生成出集体活动的主题内容。这一切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使得区域活动“提供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