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柱
2013年12月植入AB人工耳蜗
2023年升级 Naida CI M90+Link M 双模式设备
以下是金柱 妈妈 的 分享
今天是8月24日是金柱的生日,妈妈也特邀AB代为用他们的家庭故事祝他生日快乐,未来能更加幸福顺利。

被医生告知时,我脑子就像过电影一样,都是儿子叫我的声音:这些发自内心的愿望催促着我继续带着孩子去看病,但所有的诊断结果都是一致的。我的心痛极了,也很自责。自责为啥没有在发现孩子迟迟不说话时就来医院看病;为啥就听信了老人所谓的“贵人语迟”……这些错误的念头就让我们被蒙蔽了这么久。通过了解,医生推荐的治疗方法更是把我打进了冰窖:像儿子的病情,现在只有人工耳蜗可以重建听力,但是产品和技术都刚进入中国不久,用户都不是很多,治疗效果如何,不敢保证。听到这样的信息,我更加迷茫。这是我唯一的孩子呀,不确定的尝试我们不敢选,我们需要有把握的治疗办法。最后出于安全的考量,还是配了双耳助听器并开始了康复训练。
佩戴了助听器之后,开始时儿子反应挺好,说得也不错,我的心感到些许安慰,也慢慢回归工作。不巧那些年,家里遭遇了一场大变故使我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生存压力,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我或多或少忽略了监督儿子做康复训练。儿子一天天长大,但却变得沉默寡言,性格也越来越内向,这让我越来越焦虑,我感到到此我们对孩子听力治疗是失败的,而且还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不是我想看到的。为了再次改善孩子的听力,我们这次转向了求助人工耳蜗。这么多年,人工耳蜗的使用者确实越来越多了,医疗技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再去咨询时候,许许多多成功的使用者都可以来现身说法,这让我们看到了信心和希望。2013年儿子15岁时,在项目的帮助下植入AB人工耳蜗。我清楚得记得开机当天,儿子告诉我说听到了风声!这是助听器听不到的声音!我心里很激动,又很忐忑,怕这是昙花一现。所以在回家的路上故意隔着差不多两百米在背后喊他的名字,他立即回头回应我说:啊?~这一刻,泪水瞬间充满了我的眼眶!我想儿子早做几年,效果会不会更好?见证了儿子的变化,也让我知道了耳蜗设备的神奇,没事我就开始查阅耳蜗的相关信息,也关注AB的公众号。在这过程中我知道了人生理条件会随着年龄而变化,听力需求也会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交复杂程度的提升,生活场景的变化发生变化。直白地说就是,幼儿园的孩子,上学的孩子,就业中的成人,爱好户外运动的人群等,听力需要都不一样,耳蜗设备也有很多型号功能,可以满足他们不同时的需要。同样新的设备也有了更新的科技能力,旧的设备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老化等问题影响听的质量。在这一系列的认识的推动下,为了让儿子听得更好,我决定要定期储蓄一些资金,专用必须时候给孩子升级设备。2019年,AB推出了Naida Q90+Link,是当时AB最为新的智能双模式一组设备,我就想给孩子升级。但是没想到随即而来的疫情,各种不方便,让升级就搁置了。儿子也很体谅我们,就老说不着急,我都安慰儿子说:“困难都是暂时的,等过段时间妈妈陪你去北京升级。到时候你听得肯定比现在好。”
2023年3月份,升级成最新的Naida CI M90+Link M 双模式。
升级当天,儿子就开启了“汇报宝宝”模式:
“妈妈,我听到电梯的声音了”,
“妈妈,我听到空调声音了”
“妈妈,我听到了自己走路的声音!”
“妈妈,这个蓝牙真好,太方便了” ……
我再次泪满眼眶……看到儿子开心和别人分享他的快乐,作为家长做的所有的努力和煎熬都值得。
到今天,新设备已经使用了五个月了。从日常反馈中,我可以看到他的收获,听的声音也越来越丰富,适应得也越来越好。像揉纸的声音,笔尖在纸上写字的的声音,甚至悄悄话的声音也能听到。
随着听音质量的提升,他的社交圈子也扩展了。下班后也会经常和同事一起去商场逛街吃饭。上个月更是报名驾驶培训班开始学驾照了。儿子的世界越来越丰富,在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而我却感到由衷的满足和踏实。
儿子终于有了他这个年龄的生活,更期待看他为实现买车买房奋斗的模样……听力的补偿是个起点,回归正常生活是最本质的诉求。
作为妈妈,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帮他做到听力的第一步,人生后面的路,金柱你要加油啊!
儿子生日快乐!

上图为 Naida CI M+Link M 双模式设备
目前 Naida CI M 仅在海南博鳌乐城医疗先行区发售
可点击下方联系方式咨询
【免费】了解各地报销政策,咨询助听器与人工耳蜗,帮忙预约挂号,可点击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