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顺钦,今年28岁,来自陕西西安,目前从事外贸工作。小时候因大前庭问题,我戴了20多年助听器,但效果越来越不好。在2025年我决定植入人工耳蜗,植入产品是科利耳Kanso2。6月开机时,我激动得差点落泪——时隔多年,我终于回到了有声世界。现在我能顺畅交流、轻松接电话开会,不再因听不清被生活“卡住”。科利耳人工耳蜗,真的改变了我的人生,为了帮助更多听损的小伙伴们,我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人工耳蜗之路。

01
从助听器到人工耳蜗,是什么促使我做了转变?
其实17岁前,我一直佩戴的是助听器,可以简单的维持听声需求;但是17岁那年听力骤降后,我从大功率助听器换到更大功率的,勉强应付学业。读书时环境简单,老师讲课听不清,我就靠同学课后帮忙补讲,就这么熬到了毕业。
但工作后,我的听力问题彻底暴露,常因听错信息犯错,容错率低、效率下降。我本性格开朗,却越来越自卑,话变少,大家觉得我“变了”。而且我的工作是外贸工作,经常需要与人开会沟通,但是受到听力的问题,经常需要再跟人确认,久而久之我意识到不能总依赖别人,我必须做出改变。
真正推动我下决心的是一次偶遇。我在医院检查时,走廊里遇到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戴着人工耳蜗,我发现他的听力和言语表达都特别好,那一刻我惊觉我也是时候该改变了,我想要听的更清楚!在那之后做了很多调研和对比,一心决定“不能再等了,我要听见真实的世界。”
02
我在开机当天到三个月后,对“听见”的感知有哪些变化?哪些声音最惊喜?
开机当天,电流声窜过耳际,我下意识缩了下脖子。但很快,世界开始“解码”:最惊喜的是重新发现高频环境声。
以前助听器完全捕捉不到的蝉鸣,现在能听出不同节奏;窗外麻雀的啾啾声不再是噪音,而是带着跳跃的旋律。我家人也是非常惊讶我的改变,家庭聚会时,我不再回头听他们说话了。这些变化像拼图,每天填补一点我听觉记忆的空白。
03
对比助听器,人工耳蜗帮助我解决了工作、聚会中的哪些痛点?
助听器对低频补偿还行,但高频声音几乎“屏蔽”——我甚至不知道世界有这么多丰富的声音。戴人工耳蜗后非常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很清楚,鸟叫声和水流滴答声,这些曾经“不存在”的声音逐一浮现。有次在家,我被突然的水流声吓一跳,家人笑我“像发现了新大陆”。
工作中,最明显的是会议场景:以前嘈杂环境里听不清客户细节,现在能精准捕捉关键词;和朋友聚会,不用反复问“你说什么”,能自然接话,氛围轻松多了。
04
植入人工耳蜗后,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时刻是什么?
最大的变化是“从容”。以前开车,坐在副驾的朋友说话我得侧头听,分神危险;现在有了人工耳蜗,不用转头也能听清,能专心看路。生活中,家人说我“话多了”,其实是因为我敢主动交流了——不再怕“听不清”被嫌弃,反而更愿意分享。
这些细节像微光,一点点照亮我的生活。未来,我希望随着时间,能体会更多“听见”的美好。
05
开机后,我是如何做康复训练的?
开机后我咨询了科利耳的康复老师,他们的建议是“把自己扔进声音里”:去菜市场听菜贩吆喝,午休听办公室键盘声,下班绕公园听虫鸣鸟叫。一开始像听着不太习惯,到慢慢能抓关键词,现在基本能跟上对话。
在独居时我用科利耳的康复训练小程序【利耳听训】,从“听辨单字”到“理解长句”,像打游戏闯关。经常反复听几十遍,突然某天就开窍了——这种“原来我也能”的成就感,比通关还开心。

28年,我终于听清了风的方向。人工耳蜗不是把世界调成“清晰模式”,而是给了我重新学习“听”的能力。现在的我,不再焦虑听不清,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听懂”,都是和生活的一次温暖重逢。
【免费】了解各地报销政策,咨询助听器与人工耳蜗,帮忙预约挂号,可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