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之前的分享内容,大家可能都知道了人工耳蜗是由体外声音处理器和体内植入体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内外协作,双管齐下。所以在选择人工耳蜗产品时,需要兼顾两者全面考虑,今天我们就先说一说有关“体内植入体”的几个关键点,供各位家长参考:
先从植入体的产品参数说起,别慌~相关参数已经被我们提炼成一目了然的数据,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
(一) 声音信号范围(100-8000Hz)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有人工耳蜗厂家提供的系统所解读的声音信号范围均为100-8000Hz,这也涵盖了人类的语音范围,对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是完全足够的。这个范围受体外声音处理器和软件的限定。目前来说,没有任何耳蜗产品能够实现将范围突破到小于100Hz的超低频或>8000Hz的超高频,同时这些超低频和超高频的声音信息对人类的语音理解和日常生活没有必要的
(二)电刺激通道数量(22个)
为什么说耳蜗重建听力实现电刺激通道越多越好?因为越多的通道可以将信号的频带分配地更精细,可以向听神经传递更准确更丰富的声音信息。目前有临床研究证明22个通道更有效(Croghan, 2017)。而通道间电流散射叠加形成所谓虚拟通道,通过给此通道发射电信号,刺激更局部听神经的“理想”没有被证实,因为电流走向难以控制、电极给电量也难以计算,所以虚拟通道是否有助听效很难定论。
(三)刺激速率(越高≠越好=有些音听不到)
植入体刺激速率的高低取决于声音编码策略的原理,并不是越高越好。以言语声识别为例,一个词的发音存在许多“特征信息”,可能包括声音大小、高低和时间长短,当我们试图用电信号复原它时,捕捉越多重要的特征信息,复原的就越精准,也就越容易被大脑“读懂”。但如果使用极高的刺激速率来解析丰富的言语信号,不仅会出现因电刺激频率过快而导致的听神经无法全部识别如此密集电信号的问题,还会因耗电过大造成植入体芯片需要增大容量而不得不变厚的恶性循环。
GOOD NEWS!科利耳人工耳蜗设计了一套独特且两全其美的编码方式,可以实现在相对低的刺激速率下解析传递更精细丰富的言语信号,避免神经不应期信号的丢失,也更省电,从而让植入的刺激器更纤薄。
说完了植入体参数,我们来看看植入体设计上有哪些需注意的要点:
(一)形状(弯电极)
为什么专家建议大多数耳蜗正常的患者选择弯电极?——目前国际公认的优选电极设计是“弯电极+半环电极”,其优点为:
1、靠近蜗轴刺激听神经更高效:电极的放电触点靠近耳蜗轴,这样会更接近螺旋神经节细胞,使电刺激的神经范围更加精准,帮助使用者听到更加清晰丰富的声音。
2、保护编码策略:减少电刺激电量,避免各电极通道之间的干扰,让大量被编码成电信号的声音信号能够被听神经更准确更全面的获取并传递至大脑。
3、节能:节约电池的损耗,使用起来更加省电。
4、无阻力植入电极:
因为电极的形状预先设计为与耳蜗鼓阶走行类似的形状,植入时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损伤基底膜,避免造成不可逆的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配合进极止芯的AOS技术,为无阻力植入护航。
为了便于理解,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科利耳的弯电极带有一个细且韧的内芯,植入耳蜗时随着电极的推入内芯会一点点抽出,这样柔软的尖端既不会伤到脆弱的耳蜗,也可以贴合靠近蜗轴;同时有韧性的内芯也能很好的支撑电极底部,防止发生植入时的弯折问题,给到患者“隐形”的呵护。
(二)长度(短+有效)
1、 够长≠过长:考虑电极长度的目的是更有效地覆盖听觉区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同时,务必不要深植入造成损伤。
2、 角度深度:角度深度更能体现对听觉区的有效覆盖,因为耳蜗是个螺旋上升的2.5圈的结构,到底覆盖哪里需要看角度植入多深,例如1.25圈即450度,1.75圈即540630度。
3、 弯vs直:当然角度深度可以反应在电极长度上。但因为电极形状有弯的近蜗轴的,像跑道内圈,也有直的靠外侧壁的,像跑道外圈,因此同样角度深度相当的电极长度弯和直会有不同。覆盖1.25-1.75圈的弯电极长度需要15-19mm, 而直电极则需要20-25mm.
4、弯电极的长度优势:弯电极更短的长度,更有效的覆盖,更有效避免深植入损伤的同时还可以集中更多刺激通道,实现精细准确刺激,使聆听更清晰
(三)薄厚:纤细为佳
植入体为什么要尽可能选择薄的产品?——减小损害,保证美观
纤薄的植入体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磨骨范围,减少损伤,而且术后的耳后隆起也比较不明显。实现耳后隆起小,一是保证美观,二是减轻植入体对皮肤的压力,从而避免因为压迫造成的皮肤缺血、皮瓣坏死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