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
          →预约 挂号医生前,请先看这里!
您当前位置:人工耳蜗网 >> 澳洲耳蜗 >> 澳大利亚耳蜗植入者体验 >> 浏览文章
【耳蜗故事】开机 · 康复 · 进步
作者:文/ 张正琦 日期:2017年07月21日 来源:宝迪康人工耳蜗服务专家   录入:admin

寰俊鍥剧墖_20170721161245.png

回顾朋友圈的时候,15年这句日记跃然进入我的视线。然后,那些和小耳蜗有关的记忆、迄今八年里许多难忘的瞬间,像幻灯片一样在脑海走马晃过。我还记得,当初刚做完手术后,头裹纱布躺在病房中,大前庭眩晕发作,头晕伴耳啸,难受得像每分每秒都在坐过山车。那时候,暗自在心里哀怨了无数次:“你是不是傻啊来医院给自己找罪受……”可很快,右耳上挂的耳蜗君就证明了它的“小身材、大本事”,为了如今这份天堂般的聆听享受,术后那一个月真是再怎样难捱(ai)都值得。


开机感受


耳蜗开机后个体表现差异较大:有些朋友多年未佩戴助听器,听神经和大脑长久以来没有接收声信号刺激,初期听什么都一样,几乎都是“咚咚咚”;有些却能做到“秒懂”(语后聋可能更容易实现秒懂)。就我自己而言,借着助听器时期的听觉记忆,开机时能做到基本的听声辨物,即能分清“咚咚咚”和“叮铃铃”,但言语识别率仍然和助听器一样,只有20%左右。分辨率的提高有赖于后续训练


康复的必要性  


关于康复,在这里想给各位即将做手术的蜗友或是家长们一个小提醒:开机后三个月至三年是黄金期,一定要好好把握,有条件的话最好去语训机构做专业的听能重建训练


说来好笑,当初听力骤降导致助听器不再起作用(分贝补偿不上去),于是做耳蜗只是为了恢复到戴助听器的听能水平,完全没有奢望听得更好。当时吧,没有接触过其他听障伙伴,不清楚耳蜗效果其实可以比助听器好很多。术后也直接沿袭着一直以来的读唇习惯,没做任何听说康复训练,就直接升学进入高中。现在想想有些遗憾,没主动把握好最珍贵的听觉重建时光。


由于未及时语训,我有些像盲人摸象,等耳蜗的效果随时间流逝一点一点浮出水面,才把“大象”看全,才晓得“噢,原来耳蜗和助听器一点也不一样”。 因为对于听损大于95dB的极重度听障者,助听器的帮助微乎其微,很多人补偿后的高频分贝数依然在香蕉图范围外,听到的声音不完整,何谈分辨率。而耳蜗的补偿十分可观,在中、低、高频最低分贝都到位、能够察觉细微声音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进一步提升盲听能力。


所以建议大家平时积极去了解一些听力学基本知识,至少学会看香蕉图、明白纯音测听(裸耳)和声场测试(佩戴助听设备)的区别、跟进医学与听力学界最新研发动态……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关注各大微信公众号、加入与听障话题有关的群聊(群里“久病成医”的大神们不在少数啊)等渠道获得。


进步的动力


高中毕业前,我对听障群体的认知很少很少。一直以来,周围只有自己这一个参照对象,于是抱着懈怠的想法:“别人听得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又没有听力损失,我只要看口型能应付日常生活就够了;接电话这种高难度的事情,做不了很正常啊,需要打电话的话,换成发短信或者交给爸妈就好。”同时,在那段漫长的助听器岁月里,我没有主动去听的意识,注意不到周围各种各样的提示音,比如手机铃声、汽车鸣笛、由远及近的脚步声……


后来这种想法是怎样转变的呢?随着同类社交圈的扩大,我认识了越来越多听说很棒的同龄听障伙伴:大学室友、同城聚会的朋友……也许每个人血液中都流淌着不服输的因子,我想,既然他们可以做到,我也应该“见贤思齐焉”,努力向前走,跟上榜样的步伐,不能再安于现状。很多时候,一个人进步的动力在于不甘落后。


因此,积极寻找优秀的同类伙伴一起吃喝玩乐互相交流心得,可以产生1+1>2的效果,益处多多哟


小结 


无论开机表现如何,无论起步高低与否,都要好好坚持后期语训,耳蜗的效果会剥茧抽丝般渐渐显山露水。而伙伴像地标,指引你参照正确的方向前行。多年后的我,左耳再重试助听器,只有低频断断续续的喑哑,高频消失不见,与此同时,右侧耳蜗传来熟悉、完整而流畅的语声,一字一句清晰如许。左右的地狱天堂之差,让我无比感谢,小耳蜗带给我的新生。

回到首页
 
上一篇文章:【耳蜗人物 】坚信耳蜗带来的希望
下一篇文章:你永远是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