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
          →预约 挂号医生前,请先看这里!
您当前位置:人工耳蜗网 >> 聋儿之家 >> 语训康复 >> 浏览文章
结合案例说听障宝宝康复——家长如何说,孩子才进步快?
作者:奥地利人工耳蜗 日期:2021年04月30日 来源:奥地利人工耳蜗   录入:admin



前几天后台有位家长留言,在家到底应该怎么给孩子进行语言输入,有时候正在好好的给孩子输入语言,她突然一下就哇哇大哭起来,怎么都哄不好,最近发脾气的频率比以前更频繁了,家长已经束手无策了。那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往下看: 


场景一:孩子2周岁,开机约3个月,某天看见桌子上放着瓜子,走过去抓起一把,跑过来让妈妈剥,妈妈觉得这是个输入语言的绝佳机会,于是进行了以下的语言输入,“宝宝你要吃瓜子吗?你要是想吃你就说你吃,你要是不想吃你就说你不想吃”,宝宝一脸疑惑的看着妈妈,妈妈又把语言重复一遍,这时候宝宝突然就把瓜子扔了,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那如果家长碰到这样的场景应该怎么处理呢?

 

 先解决情绪再解决事情 


孩子哇哇大哭,家长首要做的是安抚孩子的情绪,可以把孩子抱起来,拍拍TA的后背,这时候可以不用说什么,就是陪着孩子,等待孩子把心中的情绪发泄出来。你也还可以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出言安慰,“宝宝现在很难过,需要哭一会,那妈妈陪着你”。切不可在孩子发泄情绪的时候斥责孩子“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爱哭的孩子不是好孩子”类似的话只会让孩子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哭的越来越厉害,而且此过程还会给孩子传递一个概念,拥有哭这种情绪是不对的,哭起来妈妈不会喜欢我,不会爱我了。人的情绪没有好坏之分,除了有高兴、愉悦的正向情绪外还有会悲伤、难过等负向情绪,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教会孩子认识每一种情绪并且教会他们去接纳各种情绪并妥善处理,而不是教孩子只接纳正向情绪,打压负向情绪。

 

 语言在情境中灌输更容易被理解 

 


这个妈妈利用孩子想要帮忙剥瓜子皮这个场景进行输入语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灌输语言的时候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有时候都没有相对应的场景。例如:外面晴空万里,妈妈非要跟着孩子说“宝宝你说,外面下雨了”,“下雨了,我要打雨伞”。看到这里一些家长会问,语言输入一定要在场景里进行吗?直接给孩子不停的灌输语言不就行了吗,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有相应的场景呢?

宝宝因为年龄小,处于感知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是运用各个感官在学习知识,他们认识某个物品,理解某一知识点都需要多个感官共同协作。所以我们会看到小龄孩子在认识一个新玩具的时候会看一看,摸一摸、啃一啃,摇一摇听声音等,他们做这些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在认识这个新玩具。而不是我们常说的“瞎玩”,如果家长只采用听觉这一通道让孩子认识物品、理解语言,孩子就很难理解妈妈所教授的知识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强调在情境中去让孩子理解语言的原因,例如:在洗衣服这一场景,如果我们真实的带着孩子一起参与,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够看见(视觉途径),还能听到妈妈相应的语言灌输(听觉途径),还能摸一摸肥皂(触觉途径),闻一闻肥皂的味道(嗅觉途径),这样孩子理解洗衣服的词汇和语句就会比单纯只靠妈妈灌输语言(听觉途径)的孩子快很多。

 

 重视孩子内在需求 


在上面的例子中,孩子的需求是希望妈妈帮忙剥瓜子皮,而妈妈没有重视,妈妈只是一味的想让孩子发音(让孩子回答有“要”或者“不要”),当孩子需求得不到重视,就会发脾气,而妈妈不知道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可能会斥责孩子,孩子因此又哇哇大哭,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这对于亲子关系的建立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只有弄清楚孩子的真实需求才能降低孩子发脾气的频率。

 

 

 语言灌输要从孩子角度去进行 

 

再回到上述例子,妈妈虽然在情景中给予了语言灌输,但是妈妈没有考虑到孩子当下语言的理解水平。孩子开机才3个月,也就是才能够听到清晰发音的时间是三个月,俗称的听觉年龄才3个月,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语言灌输是以陈述句为主,例子中的妈妈用的则是问句“你想吃瓜子吗”,这个句子对于孩子当下的语言理解水平来说很难,孩子都还没有认识“瓜子”这一物品,这时候跟她谈论“要不要”的问题,她肯定是不理解的。而妈妈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妥,接着又用一长串的问句提问“你要是想吃你就说你吃,你要是不想吃你就说你不想吃”,em~~说实话,小编刚开始看见这个表达的时候还以为妈妈在教孩子学习绕口令呢,妈妈的本意是想教孩子在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但是面对听龄只有3个月的宝宝,想要教会孩子做选择,第一要有实物呈现,第二,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需要有成人进行示范,妈妈可以让爸爸或者其他家庭成员过来帮助,妈妈当着孩子面向爸爸提问“爸爸,你是想吃瓜子还是想吃苹果”让爸爸做出选择并回答。


在上面的例子中,孩子高高兴兴的抓一把瓜子跑向妈妈,说明孩子是想吃瓜子的,孩子需要妈妈帮她把瓜子皮剥下来,这时候妈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把孩子内心所想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妈妈可以说“宝贝,想吃瓜子啦”(陈述句直接陈述),如果孩子还不认识瓜子这种食物,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用声学强调,强调“瓜子”这个名词,让孩子能够快速的理解。接着还可以说“那妈妈帮宝宝剥开”、“剥好了一个、又剥好一个”,这个时候仍然可用声学强调,强调动词“剥”,当孩子吃上了瓜子仁,妈妈又可以接着说“宝贝,你吃的这么快,它的味道一定很好吃吧”“哇~宝宝把瓜子仁都吃完啦,宝贝一定好开心吧”,从孩子吃瓜子的表情,动作能够判断出孩子对瓜子仁的喜好程度,所以妈妈灌输的时候用到的“喜欢”“好吃”等词汇都是符合孩子内心想法的。长期说出孩子心里话,孩子未来才知道在各个场景中应该怎么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当宝宝还不会自主表达时是需要家长把他们内心的想法,内心的活动用句子的形式呈现出来,只有大量的进行这样的输入孩子在未来才会恰当的输出。回到例子中,试想孩子在没有理解问句,没有认识“瓜子”前,妈妈就用问句的形式进行输入,长期下来,孩子就认为需要别人帮助剥瓜子皮时就说“你是不是想吃瓜子啊?你要是想吃你就说...”,这样的表达既不符合语境也不利于孩子与他人的沟通交流。


教孩子学习语言,学习表达的时候采用“四原则”即多重视孩子的需求、多从孩子的内心出发、多在情景里灌输。如果有情绪出现一定先解决情绪再处理问题的方法,相信孩子在自我控制情绪上以及在表达、理解上都会有很大进步的。


点击这里,可咨询听力问题,预约听力产品


回到首页
 
上一篇文章:儿童篇 | 人工耳蜗手术开机后康复注意事项
下一篇文章:康复育儿抓耳挠腮一头雾水?——“书香节”育儿好书推荐给你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