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硬化症的唯一治疗方式是手术。
目前普遍采用的手术方式是镫骨部分或全部切除,然后再将一块人工镫骨置换上去。由于镫骨是人体中最小的一块骨头,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清楚看见,而内耳又非常娇嫩,因此手术必须非常精细。不过,此类手术对医生的技能有很高要求。
一旦手术不成功,稍不小心就会出现锤骨与砧骨的脱位、镫骨下的底板下沉以及镫骨动脉出血等并发症,可能会使患者失去再次手术的机会,甚至有神经性耳聋、眩晕等并发症。因身体原因无法进行手术的人则需要佩戴助听器。
专家指出,因为耳硬化症的致病原因不明,治疗目的只是恢复听力,在现有医疗水平下,尽管经过手术,绝大多数患者的听力都能恢复正常水平,但却不能根治。
一、足板切除,保留镫骨后弓术
【适应症】
耳硬化症80%病灶局限在前方足板,18%为环形累及整个足板,但环韧带尚可辨认,只有2%为浸润型将整个卵圆窗封闭,可见80%病人适用该术式。
【术前准备】
1.作螺旋CT辨别硬化部位。
2.耳上后五指宽剃发备皮。
3.术前2小时服苯巴比妥0.
【体位】
仰卧侧头位。
【麻醉方法】
一般采用局麻,用1%利多卡因,内加少许肾上腺素,每10ml加1~2滴0.1%肾上腺素,可使麻醉时间延长和减少出血。用细针头做耳屏前及外耳道口内前后壁皮下浸润麻醉,尤以骨性外耳道皮下注入使之发白,该处皮片很薄。
【手术步骤】
1.用Rosen刀做耳内切口,距鼓环5~
2.用显微镜小剥离子轻轻将外耳道皮瓣和鼓膜后翻向前方,暴露出鼓室后半部。
3.用小圆凿或电钻将耳道后骨壁切除少许使后鼓室暴露,能见到镫骨和砧骨长脚为止。
4.用手钻或电钻在足板中点钻孔,将硬化前足板的足弓切断,剪断镫骨肌,切断后足弓(图1~图5),使硬化前足板游离取出。
5.用钩针抬起砧骨和后弓,去除硬化足板,取小片软骨膜覆盖卵圆窗上,然后将抬起的后弓复位,压在卵圆窗的软骨膜上,形成新的传导系统,然后逐层缝合(图6~图9)。外耳道填以明胶海绵。
【术后处理】
1.用青霉素等抗生素预防感染。
2.有恶心、头晕现象可用地西泮口服,数日即愈。
3.术后1个月忌做重体力劳动,避免噪声环境。
二、镫骨部分或全切除安装人工镫骨
【适应症】
早期蓝色足板或未全封闭的硬化症可做部分切除,或足板打孔,进行人工镫骨装置,如硬化灶广泛或卵圆窗完全封闭者,可用电钻钻孔,再进行人工镫骨装置。
【体位】
仰卧侧头位。
【麻醉方法】
一般采用局麻,用1%利多卡因,内加少许肾上腺素,每10ml加1~2滴0.1%肾上腺素,可使麻醉时间延长和减少出血。用细针头做耳屏前及外耳道口内前后壁皮下浸润麻醉,尤以骨性外耳道皮下注入使之发白,该处皮片很薄。
【手术步骤】
1. 手术操作同“足板切除,保留镫骨后弓术”。在显微镜下,根据硬化灶的大小程度,
决定部分或全切除镫骨。
2. 可选用异体听骨(已化学处理的)或不锈钢、硅胶、陶瓷制做的人工镫骨,要求长
3.取手背静脉或耳前筋膜覆盖卵圆窗或足板打孔处,然后将人工镫骨上端安装在砧骨 长脚上,下方插置卵圆窗上的静脉或筋膜上,达到听骨链作用。安置完毕,可触动锤骨以观 察人工镫骨活动情况(图1~图3)。
【术后处理】
1.术后听力提高,气骨导距在10dB以内者可达96%。
2.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3~5日禁下床活动,防止人工镫骨移位。
3. 术后3个月内听力如再度下降,可能由于人工镫骨移位、外淋巴瘘或鼓室纤维化。
三、激光镫骨部分切除安装人工镫骨
【适应症】
早期、中期耳硬化病人,足板周边固定而足板清晰可辨者。
【体位】
仰卧侧头位。
【麻醉方法】
一般采用局麻,用1%利多卡因,内加少许肾上腺素,每10ml加1~2滴0.1%肾上腺素,可使麻醉时间延长和减少出血。用细针头做耳屏前及外耳道口内前后壁皮下浸润麻醉,尤以骨性外耳道皮下注入使之发白,该处皮片很薄。
【手术步骤】
1.手术仍按耳内切口,翻开鼓膜瓣,用刮匙将鼓环外的后上骨质刮除少许,分离鼓索神经向前。
2.用激光切断镫骨肌,接着气化后足弓,一般用进口激光机KTP/532,用最小光点
3.其次用激光切断前足弓,使镫骨头颈分离取除(图7、8)。
4.用预备装置的硅胶活塞,直径0.6~0.
5.测量好卵圆窗的将要打钻孔的部位后,用激光做梅花瓣状打孔,孔与孔相连即成一 大钻孔(图10~图12)。
6.用已预备好的硅胶活塞,脱在砧骨长脚上,活塞远端垫着静脉片,置入足板的钻孔内,可深入0.25~0.
7.触动砧骨观察卵圆窗有无光点移动,安置成功后,即恢复鼓膜,明胶海绵填塞外耳道。
【术后处理】
1.青霉素等抗生素预防感染。
2.激光镫骨打孔术后前庭刺激反应比上述手术反应轻得多,但仍可出现短期的眩晕, 恶心,此时可给地西泮或其他镇静药。
4. 4~5日后即可下床活动,但忌剧烈活动。